黑陶首次出現(xiàn)在現(xiàn)代人眼前是在1928年,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在山東章丘龍山鎮(zhèn)考古挖掘時發(fā)現(xiàn)了它。它黑而光亮的相貌頗具特色,而且能看出它的燒制工藝非常精湛。經(jīng)過年代測定,黑陶成品于公元前2600年——前2000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,它代表了這個時期黃河中下游的原始文明。學術界將這一時期的文明命名為“龍山文化”,即以首次發(fā)掘遺址所在地龍山命名。
現(xiàn)代黑陶繼承了傳統(tǒng)黑陶工藝“黑、薄、光、鈕”的四大特點,采用京杭運河兩岸的紅膠泥為原料,經(jīng)手工淘洗、拉坯、晾曬、修整、壓光、繪畫、雕刻等工藝,最后采用獨特的“封窯熏煙滲碳”方法燒制而成,既保持了黑陶“黑如漆、明如鏡、聲如磬”的尊貴本色,又不失現(xiàn)代和時尚的健康活力。
黑陶出現(xiàn)在彩陶等其他陶瓷制品之后,因為其制作工藝難度比紅陶、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。黑陶之所以會呈黑色,是因為溫度控制的關系,黑陶的燒制溫度在800攝氏度到900攝氏度之間,超過或者低于這個溫度,都燒不出黑色的效果。如果超過這個溫度,燒制出來的顏色就是紅的,低于這個溫度則呈白色。
黑陶的裝飾特點雖然簡單質樸,不加裝飾或少加裝飾,但要制出一件美觀典雅的黑陶可是要下一番工夫。除薄制、打磨、單色、加陶衣等各種不同的裝飾方法,還在陶器上運用劃紋、壓紋、印紋等。并且陶器的提梁、耳、鼻、紐等附加部分頗具匠心。最常見的情況是陶器上的附件往往壓成平行的條紋,或加以變化,器身很單純而提梁部卻十分精巧。此外,鏤孔也是一種裝飾方法,是龍山陶器所特有的,主要用于鼎足與豆足上。
至于黑陶表面呈現(xiàn)的光亮,則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時,用鵝卵石或獸骨制成的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結果。打磨不僅使胎體表面高低不平的結構填平補齊,而且讓原料中的云母片、石英等物質的顆粒平行排列于坯體表面,這些礦物顆粒有反光作用,平行排列就可以減少光線的散射,增加光線的平行反射,因而出現(xiàn)光澤,所以黑陶表面熠熠發(fā)亮。
市場上常見的劣質黑陶,可能做工雕刻方面也很精細,但不屬于收藏型的黑陶。判別黑陶制品的優(yōu)劣,可以看其是否摻水,真正的黑陶用濕布越擦越亮,而劣質的黑陶只要用濕布一擦就會掉色。另外,純正的黑陶圖案全部是燒完雕刻的,精致、細膩、栩栩如生,而劣質黑陶上的圖案是用色彩畫上的,相對粗糙且容易掉色。
黑陶工藝的恢復:熏煙滲碳法
從吳金鼎先生發(fā)現(xiàn)黑陶殘片之后,幾代學者經(jīng)過61年不懈地研究和發(fā)掘,黑陶的制作工藝終于在1989年被詮釋破譯。研究表明,我們的先人早在4600年前就已經(jīng)掌握了先進的封窯技術,讓彌漫在窯中的濃煙通過科學的“熏煙滲碳”技術,將煙中的碳粒滲入了坯體而呈黑色。黑陶的“熏煙滲碳法”被載入了世界工藝美術史。國家堅持幾代科學家來恢復黑陶制作工藝的原因,因為黑陶不僅是簡單的工藝或工具,而是一種文化,能反映當時不同的地域的文化、人類發(fā)展狀況集中展現(xiàn)在這小小的黑陶之上,通過黑陶來展示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。不僅向國人證明,也向世界宣布這一偉大的世界遺產(chǎn)。所以才由中國科學研究院經(jīng)過61年時間恢復,由1928年發(fā)現(xiàn)到1989年恢復工藝技術成功。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